对于从事知识付费领域的内容创作者来说,灵感的重要性,应该不用多说。多少老师在深夜打开电脑想为课程编辑一个宣传视频,却盯着空白的脚本无从下手!明明看了很多同类型老师的视频动态,但到自己这儿就是没有一点灵感!!
别担心!今天小海豚就给大家送上一套超实用的知识付费内容灵感挖掘方法,让老师从“等灵感”过度成“找灵感”,从此更新素材速度直线提升~
一、灵感枯竭的三大核心痛点
很多老师认为自己没灵感是素材收集的不够多,或者看的案例不够多,其实根本不是!大概率是被以下这三个痛点困住了,只有先把它们解决,灵感才会冒头。
1、信息过载与无效堆积
你的日常是不是——“这个数据感觉有用,先存着!”“那篇干货也不错,先收起来,万一以后用得到呢!”“同行的这个案例说的也挺不错,先记下来!”慢慢的,素材收集一堆,收藏夹里堆的像个小山,可真要写文案或者脚本的时候,翻半天也找不到能用的。
这其实不是素材不够,而是无效堆积太多。就像某户人家囤菜,只知道囤,却不知道分类和整理,等到用的时候,光找菜、择菜、洗菜都得一个小时,最后干脆在第一步的时候就嫌麻烦不做了。
2、垂直领域思维固化
教家庭教育的只聊亲子沟通,教设计的只说软件技巧,教语言的只看语法词汇……这就是在垂直领域思维固化。不是说专注不好,但长期只在自己的“小圈子”里打转,很容易变成“井底之蛙”。
灵感往往是藏在跨领域的缝隙里的,所以,总盯着自己的领域,反而容易把路走窄了。
3、价值感知断层
最扎心的莫过于:你花三天写的干货,发出去浏览量不过百,评论区没人互动。其实这不是你写的不够好,而是没有搞懂“用户的价值需求和你以为的价值根本不是一回事”。
能帮助用户解决当下痛点的内容,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。而之前内容没人看,就是因为和用户真实痛点脱节了。
二、系统性灵感挖掘流程
解决了痛点,接下来就是硬流程!照着做,每周至少能产出5个优质素材。
1、网络查询
精准搜“痛点”,而不是乱刷“热点”。
很多老师搜灵感,就是打开抖音、小红书一通乱刷,刷一小时可能就记住个八卦——这叫“无效冲浪”,不叫“找灵感”。正确的做法是“带着问题搜”。
找“用户提问”:
搜你的领域+“怎么办”“怎么选”“为什么”,比如“职场沟通+跨部门协作怎么办”“儿童英语+3岁怎么启蒙”,这些提问背后都是现成的素材方向!
拆“热门笔记的结构”:
看同领域热门内容,别只看“讲了什么”,要看“用什么形式讲的”“解决了什么痛点”。
蹲“真实吐槽”:
每天花20分钟看用户在群里聊什么,比如教考研的老师,看到很多学生在说“背单词总忘,早上背晚上就忘”,可以马上去设计一个“3个抗遗忘背单词法,适合考研党”的课程!
2、高压提炼
搜完了资料,你可能有10个方向、20个案例,这个时候不能直接使用,得进行高压提炼,不然内容会很零散。这个时候可以用“1个核心问题+3个解决点”公式进行提炼。
在整理一堆案例和技巧的过程中,先定核心问题,然后从资料里挑3个最实用的解决点。这样一来,一堆杂乱的资料就变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的素材,不管是做宣传视频还是制作课程,都能用。
3、实战测试
很多老师花几天写好内容,直接发出去,没人看就emo了——其实完全可以先“小范围测试”,用20%的精力测方向,再用80%的精力做优化。
测试方法也很简单:
发朋友圈或者用户群:把提炼好的素材做成短文案或者海报,比如“3个抗遗忘背单词法,下节课详细整理,想看的留言”,如果很多人留言想看,就说明这个方向可行。
做试听课:比如教PS的老师,测试“抠图技巧”,先做一个“30秒抠图小视频”,如果播放量高,再扩展成“15分钟详细抠图课”。
看互动数据:重点看“点赞+评论+私信”,如果有人问“怎么学”“能不能再讲细点”,就说明这个素材戳中了需求,赶紧深化!
4、整理归档
很多老师素材丢得到处都是,下次想用时又得重新搜,这就白忙活了!一定要建一个“素材归档库”进行分类,详细标注标签。
一级分类:用户痛点、案例分析、技巧方法、行业热点。
二级标签:比如“用户痛点”下再分“职场沟通-跨部门协作”、“儿童英语-启蒙困难”。
备注信息:来源——比如“知乎提问”“用户群吐槽”、测试反馈——比如“朋友圈10人扣1”。
这样下次你想写“跨部门协作”的内容,直接搜标签,10秒就能找到之前的素材,不用再从零开始!
很多老师总觉得灵感是天赋,其实不是!就像学开车一样,刚开始觉得难,练多了就成了本能。坚持使用这些知识付费内容灵感方法,你会发现自己的素材库满了,写内容快了,甚至看到一件小事,都能联想到用户的需求。